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人物】劳模风采(十三)——治沙劳模米启旺

2017-04-02 鄂托克前旗智慧党建

鄂尔多斯高原的最西南端,毛乌素沙漠地带的边沿部,有一个叫麻黄套的村庄,毗邻着蒙、陕、宁三省区的交界处。村子里有一位普通的农民叫米启旺。其貌不扬的他却因为治沙造林的事,惊动了国务院、自治区和市里的三级领导,成为鄂托克草原上家喻户晓的治沙英雄。23年来,他带领全家人含辛茹苦,历尽艰难,坚持治沙造林37000亩,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一片大漠绿洲,创造了我市在无任何外援条件下独户植树造林最高亩数的大漠奇迹。

今年57岁的米启旺老汉,祖祖辈辈生活在鄂托克前旗二道川乡麻黄套村。年近花甲的老米,不仅经历了解放以来这里农村面貌的发展与变化,也亲眼目睹了这里自然环境的变迁与恶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贫寒与落后中煎熬了半辈子的米启旺,也和全国的农民一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喜悦,承包了自家周围的7000亩沙地。土地的承包经营,使这位饱受大集体劳作而收获甚微的农民汉子,有了一种大有用武之地的真切感受。他带着满腔热情和喜悦,也带着冲天的干劲,与家人一起辛勤地耕耘在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平地种粮,喂猪种菜,发展畜牧。没用上几年的功夫,这7000亩沙地该绿化的绿化了,该平整改造为粮田的也改造了,家里的小日子也开始有了好转,全家人沉浸在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之中。

冲动的选择

那些年里,农村里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米启旺家里的日子也有了新的希望。曾经担任过村队长和社主任的米启旺,总是“雄心勃勃”按捺不住自己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东跑西癫地筹划着什么。他瞅准了距离他家4公里外的一链明沙。几次徒步跑到大沙窝里去考察。常听老人们讲,这个叫“火烧坑”的地方,曾经长满了酸刺和红柳,成群的野狼出没与其中,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伤及沿途盐贩子们的牲口和附近的牧羊、牛群。面对野狼的袭击,无知的老百姓想出了火烧植被的愚蠢做法。植被烧光了,野狼也被赶跑了,消停了几年后,然而招惹来的却是更为严重的灾难,那就是风沙越来越大,沙漠开始不断地吞噬着良田和草牧场,人居环境越来越差……老人们开始叹息,面对“火烧坑”的现状,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责备和无奈之中……听罢这一串串古老的故事,一个惊人的设想开始在米启旺的心中涌动。这些被人为破坏了的植被难道就再无法恢复了吗?难道我们这代人的生存环境就这样伴随着漫卷的黄沙别无选择了吗?如果把这一链明沙承包下来植树造林,用不了几年的功夫就会绿阴一片,草木丛生,甚至是绿浪翻滚,到了那个时候,这里既可以牧羊,又可以种粮,何愁没有好日子过呢……?他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越想越起劲。刚刚跨入不惑之年的他,哪里知道沙漠治理堪称世界之难题,会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如此的负重和艰难。在他的坚持下,1985年,乡政府决定将这块3万亩的荒沙承包给了他。谁能料想到,米启旺一家人自从承包了这3万亩的荒沙治理开始,就再也没有摆脱过泪水和贫困的袭扰。

艰苦的劳作

自从1985年承包3万亩荒沙起,米启旺老汉开始他大规模的治沙造林之路。他从家门口的林木中修剪苗条、备用骡子、胶轮车和沙地搭建用的简易帆布帐篷开始筹备,并动员全家人带着干粮和简易灶具,在那年的秋天进驻了这片明沙。他把备好的苗条和设备,连备好的帐篷一起用骡子车运到了沙漠中,开始了他们全家人的第一次“大会战”。十几天的功夫就把2000公斤的沙柳苗条种到了这块沙地南端的沙坡地段上。听说陕西那边的造林工作开展的比较早,有的村子开始变卖沙柳苗条。老米就托熟人说情赊欠下4000公斤的沙柳苗条,雇了几辆骡子车便开始往沙漠里运。可是运回来一算,运费却比赊欠的苗条费用还高。无奈,他一横心,把妻子喂了一年多的一口猪给卖了,支付了运费。有了苗条,全家人这一干又是一个月。白天,全家人在风沙里挖树坑、压苗条、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凉水;到了晚上,他们全家五口人就挤到一个小小的帆布帐篷里御寒,一觉醒来,置放在外面的脸盆、炊具,已经被风刮出了几百米远。有一次,夜里风大,帐篷险些被大风刮走,为了让妻子和孩子们能睡上一个囫囵觉,老米干脆穿上棉衣坐到外面的风头按着控制帐篷的绳子一夜没有合眼。经过全家人五十来天的奋战,总算把4000公斤的沙柳苗条种到了沙窝子里,全家人带着“胜利”的喜悦撤回了家中。

从此老米的心思也就被拴到了这链明沙上。他隔三差五地往明沙窝里跑,企盼着这些树苗子能早日见绿发芽。由于他们这次“会战”选择的是风头沙坡下湿地段,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所栽下的大片苗条竟然有80%的发芽抽绿。高兴的老米逢人便说“有希望啦,有希望啦”,又跑到乡里去汇报。乡政府被老米的治沙造林精神所感动,给了老米100斤蒿籽,并向旗林业局作了汇报。旗林业局又无偿资助了老米10000株杨树苗子。老米也被乡政府旗林业局的支持所感动,又一次带领全家人来到了沙窝子,又是做沙障,又是栽树苗,低洼地带种沙蒿,阳坡地段栽杨树苗。

在劳动实践中老米还摸索出一套新办法。他发现每天挖树坑、压树苗,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进度缓慢。如果用“耗箭子”(当地人用来探找老鼠粮仓的工具),扎眼栽树苗,既省力气,又提高效率,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绝妙之招。就这样在老米一家人的辛勤劳作下,又有3000亩的明沙被栽上树苗,压上了沙障,洒上了蒿籽。恰逢这年的雨水还不错,老米一家人的辛苦没有白费,星星点点的绿色开始逐渐壮大起来。沙蒿和树芽的嫩绿在染绿大地的同时,也引来牧羊和其它牲口的不断光顾。老米每天起早贪黑地呵护着这片林地,就怕牲口进去遭蹋。

眼看着绿苗就要成林了,邻县盐池那边的农民们开始在心里犯嘀咕了。这个老米八成是伸过来占地界的,想和咱们争土地,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人都想不通了,凭什么就让他在这里种树,凭什么就让他占了这一片土地,反正宁夏和内蒙的地界也不那么清楚,这里又没有个明确的界桩……,便有人把羊群赶到了老米的林地。在相互追赶羊群的过程中,有一天,趁老米回家吃饭的功夫,来了一帮人把老米栽下的树苗子连根给拨掉了,足有1000亩。这不是很明显的毁林案件吗?老米找他们去说理,盐池那边的村干部都说他是伸过来抢占地盘的,村里的老百姓有意见,他们也管不了。老米找到内蒙方面的乡里,旗林业局里,大家都感到为难。因为涉及到地界的事,又加上是隔省管辖,不好协调解决,互相推诿了起来。就在老米到处求人协调之中,老米那掘犟的大儿子看不惯践踏林地的作法,所幸把进入林地吃草啃树的盐池村民的羊群给赶回来六只。这下子可闯了大祸,第二天,盐池那边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人,争执中老米的大儿媳被推倒,从沙梁上滚了十几个滚,滚到沙梁下导致流产。没几天他家的48只羊全部被赶走了。这下子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也断了,老米的妻子哭着责备老米“全是你惹的祸,好好的日子放下不过,包什么沙漠种什么树。现在看这一家人怎么个生活?”无奈的老米想到了找民政局的领导,可民政局领导也没办法,老米心里想,这么大个国家,难道就没人能管这等事了吗?他一边等待机会向上反映,一边跑到盐池那边自己向农民说好话进行协调商量,在盐池那边的村干部的帮助下,老米给村民赔上笑脸,一再声明不是抢占地盘,又是杀羊又是买酒招待村民,总算退回了38只羊,其余的羊也就不知去向了。这件事给老米一家人的心灵打击太深了,大儿子无法面对这伤心之地,带着妻儿远走他乡。20多年过去了,每每提起此事,全家人总是激忿不已。老米也由此而引发不少新的想法。他把与邻县农民之间的和睦相处看得十分重要,每逢过年过节的,总是要提上些东西去给盐池那边的村干部和个别有威望的老人们拜年,说好话,献殷勤,以求太平。

边境总算消停了几年,老米的家庭生活也逐渐开始步入正常化,老米喜出望外地贷到9000元。9000元的贷款投入使用上,老米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将其中的5000元买了麻黄苗子,按照旗政府的宣传,这算是有订单的最具有经济效益的农民投入生产项目。其中的3000元,老米还是投向了他那块心灵的圣地——林场地。因为在老米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选择。剩余的1000元买了化肥,以保证家人的粮食和牲口饲料的生产。老米一家人含辛茹苦,种麻黄、栽树苗,整整忙乎了一年,可是除了仅能供温饱的粮食收入外,其余均未见到任何回报。老米一家人只是把希望寄托到来年。又一年下来,也看着长势喜人的麻黄就要见到效果了,就是迟迟等不到收麻黄人的到来,跑出去一打听所谓旗里的“龙头”企业麻典素厂也濒临倒闭,麻黄草没人收购。这5000元和两年一家人的辛苦就算全白搭了,信用社的贷款也到期了,不还不行呀,听信用社会主任说,只要你老米能借钱还上贷款,等上面检查完了,来年我们再给你贷。老米又一次横心把仅有的一匹值钱骡子也给卖了。另外又从外面借了一些高利贷把贷款还上了,可是自从还上贷款信用社就再也不给他贷款了。高利贷连利带息越滚越多,成了老米的心头隐患。可是掘犟的老米,面对债务和压力,痴心不改,继续干他的植树造林治沙事业,只要能有一份力量和财力,他总是执着地投入到他的林地。骡子卖了,家里的苦力活就全落到了老米和儿子们身上。就在卖掉骡子的当年春耕时,老米干脆自己拉起了犁铧、耧具,开始了春耕,不曾想一天下来,浑身就象散了架似的,没有了筋骨。第二天一早,又拉起耧具,越拉越感觉沉重,他瞒怨妻子压耧太重,一气之下,打了妻子一巴掌,妻子哭着好几天不和他下地干活了。十多年过去了,老米想起这些心酸往事,总感觉有些对不住妻子。妻子埋怨“自从跟上他这个掘把头老汗就没过上个好日子,更难奢望能穿上一件好衣服”。由于长年的劳累,老米的妻子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两条腿僵直肿涨的不会走路,再加上老米又没钱给老伴看病,病情越来越严重。有那么几年就连下地做饭也有困难,两个儿子实在看不下老米的做法,一气之下,决定出去打工,准备挣上一些钱来给母亲看病。没有骡子又缺了两个帮手,再加上妻子的病情越来越重,急得老米一个人天天在地里乱转,村子里的邻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帮着老米忙完春耕,劝老米赶紧出去借钱,想办法给老伴看病,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老米东借西凑凑够了1万元,到银川去检查治疗,结果祸不单行,治疗关节炎却又检查出了子宫瘤,又作了一次大手术,出院后的季凤连行动艰难,生活不便,腿脚也落下了终身残疾。

无奈的现实

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和自然生态恢复,老米的林地也在逐渐的扩大,流沙控制面积也已达到37000亩,实际造林面积已达到27000亩,居初步估算老米一家人为此先后投入资金达50万元,投入人工和劳力折算成工资也近60万元。这些劳动和资金的投入到底给老米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什么效益呢?从大的生态环境效益来看,37000亩的流沙被锁住,27000亩的明沙已被植上了杨柴、花棒、沙柳、旱柳、沙蒿……,昔日的荒沙已经变成了一片片绿洲,而且已有3-4万株的成材林,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谓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对老米一家人的巨大付出来说,得到的回报到底又有多少呢?这些年老米一家人不仅没有因为植树造林而致富,反到因为植树投入和生活所迫欠下高利贷和贷款外债近10万元。老米这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与天斗与地斗的劳动精神,着实让每一位耳闻目睹者感到震憾和敬佩。自治区、市有关领导考察后都表示一定要给予老米积极的关怀和支持,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实践与思考中,老米也在寻求着一条合作治理、互助发展的新路子。在一些高人和乡政府的指导下,米启旺注册成立了二道川启旺治沙协会,会员也由起初的1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237户。他们的共同宗旨就是集中人力物力,采取集中治理,分片推进的战略。协会成立3年来,为社会无偿提供树苗200多万株,组织劳动力投入6000多工日,采取集中分片治理扩大造林面积6万亩。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关注。成绩和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毕竟比老米单个行动的模式大大挺进了一步,然而面对治沙造林这样一个只有投入而无经济效益的巨大工程来说,他们的力量仍然显的十分薄弱,资金困难,财力不足捉襟见肘的局面还是无法摆脱。

灿烂的曙光

老米执著的治沙造林事迹和消息传播开来,不竞而走,引起诸多媒体和记者的关注,同样也引起各级领导同志的关注。新华社记者王欲鸣“治沙英雄米启旺陷入困境”的报道,从内参上传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手中,引起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视,并且做出重要批示,市委书记云峰,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等领导也同样对老米的治沙造林事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随着媒体和领导的关注,一些关注治沙造林事业和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与老米取得联系,开始了一些具有实际奖励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让这位饱受苦难、艰辛的老米和他的协会,看到了一线灿烂的曙光。老米的先进事迹开始逐渐在各级媒体报道,工会和林业部门也积极进行推荐,老米先后在去年和今年被评为市级劳模、自治区级劳模,几十年没有离开过沙漠的老米,也因此而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隆重表彰和接待。老米沉寂多年的心灵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憾和鼓舞。年近花甲的老米又一次看到了奋斗的希望。

大家都在看

【智慧人物】劳模风采(十二)——工会的实干家  职工的贴心人巴图门克

【智慧矩阵】上海庙镇打造“指尖上的阵地”

【倡议书】鄂托克前旗文明祭祀倡议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